东莞市原创服装设计项目非遗作品发布
8月23日,广东时装周之东莞非遗原创服装设计项目作品发布会在广东时装周主会场广州流花展贸中心举行,发布秀展现非遗在实践中振兴、在生活中弘扬的现状,振兴中国传统工艺,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东莞非遗保护成果喜人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一直以来,东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开展了全面而细致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镇级代表性名录体系,非遗保护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们有千角灯、龙舟制作、麒麟舞、木鱼歌、赛龙舟、麒麟制作、莞香制作技艺、寮步香市等8个项目列入国家非遗代表性名录,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39项,市级以上120项;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等11大类。2015年投入了近500万元,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非遗展厅——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非遗保护事业呈现出可喜的面貌,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东莞在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的基础上,也十分重视非遗的传承推广工作,大力推动非遗事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传播相结合,以莞草编织、麒麟头制作等主题创作了莞草创意家具饰品、动画片《麒麟王》等一批文创产品,力求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循环。基于历史渊源、行业基础、现实需求等三个原因,东莞将非遗工作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突破点放在了服装设计产业上,策划推出了东莞非遗原创服装设计项目。该项目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展示平台高,广东时装周是广东服装界最顶级的盛会,非遗文化能登上这个舞台,在国内尚属首例;二是团队水平高,聚集了包括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和港澳台著名设计师在内业内顶尖服装设计师参与设计,结合东莞的非遗专家团队,从人才上、技术上保证了项目的高水平运作。三是产出质量高,东莞32个镇街的非遗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设计题材,各设计师经过实地走访后最终共设计出了44件非遗服装作品。
融入现代生活带来非遗的全面发展
东莞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以服装为载体,实践活态传承,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对东莞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提高了影响,以时尚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吸引到了众多市民特别是年轻市民的关注,通过广东时装周舞台面向全国、全省人民展示了东莞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提升东莞的城市形象。二是巩固了内功,加大了非遗基础性理论研究工作的力度,加强了对非遗本体进行挖掘和阐释,梳理了东莞非遗项目中的美学设计元素和手法,既总结了东莞传统设计美学,更从理论上提升了东莞非遗文化的艺术价值。三是拓展了外延,扎根非遗内涵,结合传统精湛的手工技艺与新锐的创意设计,创作开发非遗服装产品,加强了与市场的对接,探索建立产业化的非遗文创体系,持续输出优质非遗衍生品。四是留下了财富,为非遗展厅增添了新的藏品,为市民提供了新的公共文化产品,为非遗找到了新的活态呈现形式,不但留下了物质财富,也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下一步,东莞将继续坚持以传承弘扬为中心,围绕三个“化”,致力于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现代转变。一是系统化。继续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和镇级代表性名录体系,维护好国家、省、市、镇村(社区)四级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二是平台化,努力为非遗搭建有利于传承发展的大平台,做好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东莞非遗墟市、非遗城际联盟等,形成覆盖活动、传播、理论研究、宣传的四大平台。三是现代化。促进非遗项目内容和形式、制作工艺的现代转变,打造非遗老字号、专利商标品牌,鼓励社会参与非遗创意设计、推动非遗的普及,使非遗“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